欢迎访问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健康园地 >

严重者可致死亡!关于“鹦鹉热”这些你需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3-03-23 09:14 点击: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认为称鸟热更为合适。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
潜伏期及临床表现
      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可缓慢起病,潜伏期1~2周,长者可至45天,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纳差。剧烈的头痛和    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约1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
      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也是传染源。
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带菌鸟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患者痰中可长期带衣原体,亦可造成他人被感染。本病在鸟类之间,也时有传播,以通过携带衣原体鸟屎所污染的食料与空气为主。
易感人群
      该病的暴发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集市的经常接触者,或有关的职业人群,在其生产活动或加工过程中,同时有大批人员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较大规模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常见。从临床上复发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种效果仍不理想,故对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的防护手段。因此,本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健康,保持机体免疫力:
      (二)接触禽鸟后及时洗手;从事禽类售卖、宰杀等工作时应正确佩戴口罩,搞好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感染;
      (三)如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并告知禽鸟类接触史
      (四)如需接触病死禽鸟需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手套。
另外,对相关的职业人群应注意
      严格养禽和鸟类贸易集市以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对发生过感染的场所和房舍,给予检疫监督和消毒处理。改善禽类养殖和加工场所人员的防护条件,一旦发生疫情,对患者、病禽应隔离治疗,感染场所房舍以及患者、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应彻底消毒。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