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健康园地 >

手足口病

发布时间:2021-06-30 09:20 点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6型、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今年,我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柯萨奇病毒A 组6型为主。该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短时间内可在托幼机构或学校引起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起纳入到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
      1、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二)病程:一般为7~10天。
      (三)临床症状体征
      手足口病患者分为轻型和重型。
      (1)轻型患者
      轻症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 组6型和10型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并在病后2~4周可能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患者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2)重型患者
      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而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者病死率高。
      2、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双峰分布,5~7 月份是发病高峰, 10~11 月份可出现秋冬季小高峰。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3、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主要是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4、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值得注意的是,市售的湿纸巾、免洗消毒液等对手足口病病毒无法产生作用。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急传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