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党群园地 >

学习进行时|总书记“特别的爱”

发布时间:2022-05-20 14:17 点击:
      在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双目失明,依靠手杖探路前行;或失去双腿,乘坐轮椅才能活动;又或瘫痪在床,需要家人的常年陪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全球大约有10亿人身患残障。
  在中国,各类残疾人数量超8500万。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顽强生活、有爱有泪的鲜活生命。
  习近平曾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几则小故事,就很能说明他对这个群体有着“特别的爱”。
为林孔香“雪中送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有一个病退的困难职工名叫林孔香,他是先天性左脚畸形,妻子张筱钦患先天性脊椎炎,次女智力有障碍。一家四口,残疾人就占了三口。全家人仅靠他每月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
  当时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得知林孔香的情况后,对区领导说:“对这样有特殊困难的人,政府要特别关心,多为这些人‘雪中送炭’。”于是区政府出面帮林孔香租到了一间商业店面,让他经营食杂店,民政部门再补助给他1000块钱的救济款。就这样,林孔香一家在半扶持、半劳动的情况下,日子变得好起来。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主持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残疾人的政策,如鼓励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政策,统筹解决白内障治疗、肢体残疾人的假肢补贴、聋哑人的康复等,政府怎么做,出多少钱等具体措施,都作了详细规划。
  跟着小雅妮学哑语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群体这份“特别的爱”一如既往。
  2014年1月,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银装素裹。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孩子们。
  这所福利院是当地政府兴建的集养护、治疗、康复、教育、安置为一体的福利机构,当时有200多名孤儿、残疾儿童入住。
  习近平和孩子们亲切地交谈。他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闫志净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小雅妮向习近平弯了弯大拇指,用哑语表示“谢谢”。习近平跟着学:“伸大拇指是‘好’,弯一弯是‘谢谢’。”脸上笑得像孩子似的。
  在排练室,习近平蹲下身来,疼爱地抱起一位小朋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孩子们边做手势,边唱起《感恩的心》,歌声悠扬,不少人的眼眶湿润了。
  这些暖心的画面,被一位新华社记者用相机记录下来。记者回忆,习近平特别关心残疾人群体,在他的相机里令人动容的照片还有很多。
  称赞杨玉芳夫妇“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016年,习近平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在疗养病室,习近平同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亲切交谈。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顷刻间,唐山夷为平地。杨玉芳和高志宏因在震中受伤而截瘫。1981年,他们住进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在这里相识相恋、喜结连理。
  杨玉芳把自己创作的小说和诗歌集赠送给习近平。夫妇二人还动情地朗诵了一首歌颂唐山地震中解放军英勇救灾的诗歌。习近平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习近平对残疾人群体的惦念,时时刻刻,细致入微。
  在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特别叮嘱,“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他强调,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在2022年初专题调研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工作时,习近平专门察看了残疾人运动员住房样板间,他特别指示场馆工作人员,要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增设相关无障碍设施……
  习近平将“残疾人事业”形象地称为“春天的事业”。春天象征着温暖,预示着希望。我国努力为残疾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来源:党建网

------分隔线----------------------------